刘百篪 研究员
刘百篪,男,1941年11月生,籍贯河南信阳,1964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1964-2007年先后在地质部华北地质研究所、北京地球物理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兰州地震研究所工作。1965年初开始从事地震地质科研工作达40多年;历任见习员、实习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2年任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构造、古地震、地震烈度区划、历史地震、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中长期预测等;曾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地震学报》、《活动断裂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西北地震学报》副主编、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大城市活断层探测监理组成员。曾获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五项,发表专著1部,参与三部专著的编写,发表论文数十篇。1985年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中美第一次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宣读了“中国海原活断层研究”论文。1995、2000年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中法地震科学合作项目,曾两次赴法国、意大利进行科技合作。先后曾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退休后反聘至今。2010年为地震学会荣誉理事,兰州、西安、银川、西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监理
近期主要研究了我国大陆地震的动力学、地震预报和史料地震学中的某些问题。
“七五”、‘八五”、‘九五”一直承担中国地震局重点合同项目,主要进行活动断裂古地震及其应用研究。参与和负责的国家地震局重点项目有:“海原活断层研究”、“全新世古地震研究方法和确定标 志的研究”、‘青藏高原东北娜断层应用研究”、‘祁连山断裂东段1:5万活动断裂填图及特征地震的研究、其他项目有:“大庆市地震基本烈度复核及地震危险性分析”、“西部石油长输管道(乌鲁木齐—洛阳)沿线主干活动断裂勘查和地震烈度报告”(武威一固关段)、“地貌系统的演化与侵蚀问题”、‘祁连山中东段地震重点监视区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兰州地区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等。 1984年以来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高教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共发表60余篇论文,
主要论文有:
- 《中国大陆地震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地震地质,1979,Vo1.1,No3
- 《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1989,地震出版社)
- 《中国大陆地震微破裂过程及应力图案的变化》,地震地质,1983,Vol.5,No.3
- 《海原活断层研究》中国地震年鉴,1983
- 《海原活断层上的史前大地震》,地震地质,1985,Vol.7,No.4
- 《1920年海原地震破裂带研究》,中国地震断层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中国特大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1988年
- 《活断层带的特征滑动行为与中强以上地震序列》,中国地震,1987,Vol.3,No.3
- 《活断层研究在烈度区划中的应用》,西北地震学报,Vol.9,增刊
- 《超嫡理论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四川地震,1990,No.3
- 《Great Earthquake and their Geomorpho-logical effects,Z.Geomorph.N.F.》(Suppl一 Ba,63,Berlin Stuttgart, 1987)《Characteristic SliP Behavior and Sequence of Moderate andStrong Earthquakes In Active Fault Zones》(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Vol.3,No.2,1989
- 《走滑活动断裂的障碍体与破裂分段》,昌马地震与7级强震研究,1994,地震出版社
- 《老虎山活动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古地震研究》,中国活动断层研究,1994,地震出版社
- 《景泰老虎山活动断裂的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西北地震学报1994,Vol.16,N04
- 《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重要地质事件与构造演化》,中国地震学研究进展,1997,地震出版社
- 《古地震挤压脊的探槽研究》,活动断裂研究,1998,No.6,地震出版社
通讯地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450号,730000。